肖云,男,汉族,江西于都人,1967年4月出生,大学学历,选矿教授级高工,现为西部矿业股份有限公司选矿工程师。
肖云同志刻苦钻研,技术严谨,勇于创新,善于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善于团结同行,具有协作和团队精神,在科研和实际工作中具有很强的组织攻关能力,把公司的科研组织工作完成都十分出色。不仅做好了公司本身的科研任务,而且在他的带领和推动下,西部矿业股份有限公司选矿科研体制进行了创新,建设成立了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一个国家和地方联建工程实验室。这些科研平台的建立,为推动公司选矿科技进步、经济发展以及提升公司竞争力做出了卓越贡献。通过不断的努力,西部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被列入全国118家首批企业研究开发中心、全国第十三批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2006年,西部矿业还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列入第三批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试点单位;被科学技术部、国务院国资委和中华全国总工会列入首批确定的103家创新型试点企业行列。同时,西部矿业技术中心还被评为青海省2006年度科技工作先进单位,2013年西部矿业股份有限公司被评为有色行业资源综合利用先进单位。
肖云同志自1991年从江西理工大学毕业以来,一直奋战在选矿科研一线,作为青海省选矿专业学科带头人,他长期在高原艰苦的地方进行科技创新,该同志科研研究方向为高原地区有色金属的选矿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技术,有着丰富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尤其在多金属矿分选和伴生金银综合回收以及选矿新药剂研究方面有着很深的造诣,研究成果处于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近二十年来,一直从事选矿技术、工艺流程改造、矿产资源开发加工利用等方面的技术研究工作,他基础理论知识雄厚,现场工作经验丰富,曾先后为西部矿业铅锌矿工艺流程技术设计、试验、改造等各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科技成果。近年来,该同志主持的国家级、省部级及企业自主选矿科研项目50多项,均取得理想效果。
肖云同志长期从事西部矿业公司技术研究开发工作,具有系统、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从而具有了深入研究和跟踪国内外先进选矿工艺能力,该同志自1994年以来,积极申请国家及省部级科研经费的支持,获得的成果应用于锡铁山选厂, 为锡铁山选厂的选矿工艺最终定型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1994年—2006年期间,全程参与或主持锡铁山铅锌矿选厂的工艺优化和设计工作,通过连续12年的工艺优化和技术改造,锡铁山铅锌矿选矿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选矿铅、锌回收率由原设计指标84%和84%,实际指标85%、79%提高到现在稳定的96%,95%的水平,每年多回收铅、锌金属量达一万多吨,年增效益达亿元,使锡铁山铅锌矿选矿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肖云同志现场组织实施“锡铁山铅锌矿浮选新工艺新药剂的研究”,结合由省院合作项目 “电位调控浮选新技术在锡铁山铅锌矿的应用”-该技术的理论是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两院院士王淀佐先生在世界首次的应用研究。肖云同志在该项目中担任主要技术成员,在克服各种困难后,取得了现场工业试验的成功。该项目在锡铁山铅锌矿推广使用后,其经济效益达3248万元/年。锡铁山铅锌矿浮选新工艺新药剂的研究”2006年通过青海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项目整体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在《有色金属》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篇。“高原地区铅锌矿原生电位调控浮选技术研究与工业应用” 2005年通过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组织的专家鉴定:项目整体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本项目的成功实施,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内有色金属资源的高效利用起到了示范作用,为高原类似的资源开发奠定了技术基础。
近年来,锡铁山铅锌矿开采深度向深部延伸,为了研究采矿比例变化后,对原有工艺的适应性和进一步提高选矿指标,该同志组织进行了“锡铁山铅锌矿深部矿石及各采点矿石配比选矿试验研究”科研课题研究。该项目研究成果经过工业应用证明每年可增加经济效益2700万元以上。
赛什塘铜矿是我公司主要铜矿之一,该矿地处三江源头,离三江源自然保护地区较近,为了做到该地区的矿产开发和环境保护,齐头并进,协调发展。肖云同志积极探索,密切跟踪国内外选矿新技术的发展,主持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赛什塘铜生物浸出新工艺的研究工作,为赛什塘的低品位銅资源的环保开发奠定了一条新路子。赛什塘铜矿现有工艺为浮选工艺,选矿厂年处理量75万吨,自2004年8月份投产以来,由于受高寒、高海拔地区季节气温的影响和矿石为高磁黄铁矿型复杂难处理铜矿的特性,采用现有工艺生产指标波动较大,不同季节的矿石适应性较差;操作困难;金属损失率高。铜回收率平均为84%左右,指标未能达到预期88%的设计指标,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为解决 “高磁黄铁矿型复杂难处理铜矿石选矿关键技术”问题,并增强西部矿业在上述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开展了“赛什塘铜矿选矿工艺优化试验研究”、“高原极端环境下硫化铜矿环保型高效选矿新药剂的开发研究”等项目研究。
肖云同志为赛什塘铜矿现用浮选选矿工艺和现用主要药剂设计者,原工艺还存在一些缺陷,通过科研项目 “赛什塘铜矿选矿工艺优化试验研究”、“高原极端环境下硫化铜矿环保型高效选矿新药剂的开发研究”,项目针对我国高寒、高海拔地区的硫化铜矿山--青海省塞什塘铜矿进行选矿电化学调控浮选新工艺和与之匹配的新型高效、低毒环保药剂的应用基础研究。通过电化学调控浮选工艺参数的优化与匹配,以解决因高寒、高海拔地区矿石成因复杂、季节气温所影响造成的选矿生产指标波动大、实验室工艺在现场适应性较差等技术难题。通过项目的研究找出了在高原低温缺氧条件下铜矿电位变化规律与矿物浮选分离的关系,得出了赛什塘铜矿选矿更为合理的工艺流程和药剂制度,实现了高寒地区高磁黄铁矿铜矿石浮选的突破,新工艺和原生产工艺相比,浮选药剂减少了60%,铜精矿品位提高了2.74个百分点,铜回收率提高了4.44个百分点;铜精矿中金、银回收率分别提高27.62和40.05个百分点。经测算,该研究成果应用于赛什塘铜矿后,铜、金、银增加的金属量分别为237吨、53公斤、9337公斤,每年可为赛什塘铜矿增加效益6000万元左右。该项目获得1项国家发明授权专利,1项目省部级科技鉴定成果,综合技术水平为国内领先水平。
由于坚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实践经验,该同志曾先后组织、审定、实施国家级、省部级及企业科研项目等五十多项,近年公开发表了近年发表的专著和论文4篇,获得5项省部级鉴定成果,2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近年发表的专著和论文4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
肖云同志一直钻研业务及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勇于进取,积累了解决本专业试验、设计、生产过程中的重大技术问题的实践经验,同时能带动同专业人员钻研业务,攻克技术难题。由于显著突出的成绩和卓有成效的工作,现担任青海省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 中国矿业联合会选矿委员会委员,中国职教委矿山专业委员会委员,西部矿业博士后工作站选矿博士后指导老师等学术职务,并积极参与有色金属行业特有工种的标准制定工作,校审过选矿主要工种的行业标准,为《筛选破碎工》(已发布)行业标准的主要制定者。该同志2008年被青海省任命政府授予“青海省优秀专家”的荣誉称号。2011年被青海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确认为"青海省引进的高层次人才",2013被国务院批准为2012年度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